曾获IEEE加拿大唐纳工业领袖奖、最佳能效奖、国家杰出贡献奖及最佳技术成果转让奖;2019年获得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连续四年(2020-2023)被评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发表SCI期刊论文400多篇,H指数72。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导师。
浙江大学教授及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在英国著名高校、国际一流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学习和工作逾30年,曾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声学振动研究所人因振动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
国际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会士(IET Fellow)、台湾计算机学会会士(CS Fellow)与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AAIA Fellow)。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工学院院长、教务长、代理校长等职务。
多伦多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教授、剑桥大学教授。获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学者奖、加拿大皇家内科医学院医学金奖等。发表 SCI 论文 470 余篇,被引用 100000 余次,H 指数= 134。
德国乌尔姆大学教授,德国最高科技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新结构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Nature、Phys.Rev.Lett.、Appl.Phys.Lett.、Acta Ma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00多篇。
曾任英国剑桥大学药理学系血管新生和天然药物实验室主任、博导。专注于炎症、免疫药理、中西药机制、研发和应用等研究方向。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岐黄国际奖(2019)、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科技奖会评专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基础数学)会评专家、国际学术期刊JACM编委,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现任国际学术期刊 JNMP编委。
曾获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可靠性分会终身成就奖(IEEE);美国可靠性和维修性国际年会Ralph A. Evans/P. K.McElroy学术最高奖(RAMS);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William A.J. Golomski可靠性国际学术奖2次(IISE);发表SCI期刊论文300多篇,H指数86。
曾任日本东京都市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教授;现任Asian Associ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会长。曾获亚洲管理科学与应用协会杰出贡献奖、运营管理杂志杰克·梅雷迪斯最佳论文奖、日本经营工学会论文奖等荣誉。
曾获ISOPE最佳论文奖、新加坡国防科技奖、中国造船学会特等奖。主持设计“发展之路号”半潜运输船、半滑行复合前三体台湾海峡高速客货运输船。Elsevier和CRC等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450篇(SCI索引220余篇),获发明专利22项。
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任剑桥大学放射系心脑血管影像研究组负责人,研究方向涵盖心脑血管先进成像与泛血管血液动力学,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动脉瘤稳定性。已在顶级医学及工程学期刊发表论文150篇。
剑桥大学代谢研究所教授Antonio Vidal-Puig专注于能量消耗与储存机制、脂肪代谢及其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研究。发表SCI论文280余篇(Nature Medicine, Cell等),被引用46,400余次,H指数114。
奥地利科学院埃里希·施密德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奥地利里奥本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材料物理,亚稳态材料,结构-性能的相关性以及先进材料的结构和物理特性。
曾任德国鲁尔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兼总工程师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或参与德国研究基金会等资助项目9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技部等资助项目8项,及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连续十年位列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广州大学教授、博导、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亚太人工智能协会Fellow(FAAIA),曾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担任NSERC、爱尔兰研究委员会等多个学术机构的科学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鲁棒机器学习、预测运维,复合推理,智能系统等。
曾在⽇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学院⼤学和庆应义塾⼤学任教,参与⼈类基因组计划,并作为亚洲地区唯⼀代表团队完成细菌基因组学计划。在⽇本创⽴了系统微⽣物学研究先河,2022年12⽉入选⼴东省珠江⼈才海外领军⼈才,并获得⾸届⼴东省友谊奖。
曾任职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任多部国际期刊编委、国际纳米结构材料委员会委员。
曾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工业信息化部科技委常委。焦秉立教授是同频同时全双工(CCFD)通信技术的发明者;出版专著5本,发表IEEE Journal 文章70余篇,会议文章1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世界著名的材料学家,块体非晶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是材料科学引文ISI收录的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200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
曾任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历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空间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在《Adv. Math.》《Commun. Math. Phy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现任《应用数学学报》英文版和《数学进展》编委。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教授、加拿大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Fellow、曾获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卓越领导力奖、多学科协作研究奖、全球影响力奖和杰出人才奖,2020年入选智能制造领域20位最具影响力教授,曾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金奖。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各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浦江人才支持计划。
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专业领域包括无人系统控制、感知与协同,机器人软件系统,飞行器总体设计等。曾获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奖励,中航工业杯全国一等奖,欧洲微小型无人机比赛团队冠军,新加坡创意飞行器设计大赛冠军等。
曾在香港科技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及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获得“玛丽·居里”基金资助,多次赴巴西圣保罗大学开展学术访问。参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美国空军科研办公室(AFOSR)及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的多个重要研究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车辆动力学、车辆工程、线控底盘、底盘域控制、轮毂电机汽车动力学及悬架开发。已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9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1篇发表于国际一级汽车工程期刊。
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参议院主席、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完成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等36项基金项目,获48项发明专利,发表TPAMI等310篇论文和专著。获香港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等重大奖项。
北京大学化学基因组学博士,深圳湾实验室博士后,专业领域为利用理论与计算化学方法研究复杂反应机制和区域选择性、手性选择性起源等基本科学问题。
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教授,加拿大国家首席科学家,加拿大同步辐射和中子衍射研究院的领导者之一。世界顶尖计算材料科学家,发表了320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接近5000次,H指数为37。
伯明翰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教授、连续介质力学研究室主任,发表期刊论文7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51篇、流体力学领域著名期刊JFM12篇,谷歌学术引用3730次,连续五年入选斯坦福大学世界前2%科学家。
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期间从事于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2022年-202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展振动能量采集器研究工作。在《Nonlinear Dynamics》等 SCI 期刊担任审稿人。
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主要从事自动驾驶、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方向的研究。主持多项省、市级智能驾驶项目,主持美国通用汽车、奇瑞汽车、赛力斯等20多个车型的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量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中美发明专利20多项。
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华为、腾讯AI Lab、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工作/实习。主要研究大模型、图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及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和工程领域的应用,在IEEE-TKDE、IEEE-TNNLS、IJCAI、AAAI等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博士毕业于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系统工程专业。于2023年及2024年分别获第16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rain Informatics最佳学生论文奖、首届CHI Next-Gen Healthcare Innovators Symposium最佳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