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
福耀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持“厚植科学基础、立志创新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办学思想,弘扬“敬天爱人、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坚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变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致力于探索一条建设新型国际化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径,引领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潮流,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贡献“福耀科大方案”。
培养目标
福耀科技大学致力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一性原理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厚实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跨越不同学科和跨越不同文化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具有探索未知、拓展知识、解决技术与工程问题以及理解、传承、弘扬人类文明成果的能力,能够理解自然、理解人类、理解社会、理解自己,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高尚的人格与品位,具有改变世界的激情和创新创造能力。成为具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
培养模式
紧扣“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并完善以“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全程实行导师制和书院制,学生可以按兴趣爱好、自身特点、发展规划等自由选择专业,构建个性化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兼具时代性和前沿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主动配置资源和优化条件,全力保障学生自主探究和多元发展,促进人人成才。
培养特色
(1)通专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立足国情、对标世界顶尖大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科研实践教育”相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施通识教育,加强数理基础,注重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精选专业教学内容,强调科研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求真的科学精神、深厚的科学基础、核心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智体魄,高尚的人格与品位,能够不断学习、完善自我,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2)个性培养,畅通多元成长路径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鼓励按志趣开展或参与科研及在科研项目驱动下的课程选修,鼓励跨学科交叉和推动创新思维。通过完全学分制,实行弹性培养学制,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尽早脱颖而出。
(3)小班研讨,启迪批判创新思维
学校实行小班教学,通过加强研讨等主动学习形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思辨的批判性思维、第一性原理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口头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4)书院导师,全程陪伴学生成才
学校打造以书院制为核心的学生自我管理家园,全力营造和优化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书院环境和文化,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生涯导师,指导学生规划成才路径,提升独立学习能力,进行学业引导和成长解惑,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优秀高中生到合格大学生的转换;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相关专业领域的教授作为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兴趣导向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接受规范、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为有志于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在先进制造业生产一线、工程和企业运行现场接受实践训练,深度对接高端产业前沿,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培养高端制造业科技型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5)本博贯通,开辟快速成才通道
学校实施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消除分学段培养的弊端,在导师制的助力下,为具有科研潜质、有志于科研的优秀学生提供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快速成才通道,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促进人才在最具创造力的黄金期步入相应岗位,实现人才供需适配,尽早释放创新潜能,实现职业目标。
(6)追求卓越,设立专业荣誉学位
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有挑战度的荣誉课程体系,为学业表现卓越、成绩突出的学生授予荣誉学位,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同时使荣誉学位成为博士培养早选苗子的蓄水池。
(7)多措并举,广拓境外交流合作
学校面向全球选聘具有顶尖学术造诣的领军学者,聘请国内外一流学者讲授科学、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与北美、欧洲、澳洲、东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密切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赴境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学习、研究、交流和实习实践的机会,全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8)科教融汇,培育科技创新英才
学校实行科研资源面向学生全开放,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常态化培养机制,以项目牵引和课题导向,创新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通过资源配置和政策机制来全方位保障学生的科研探究和个性化发展,培育能够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各行业领军人才。